
传统垃圾处理以填埋、焚烧为主,存在占用土地资源、污染土壤水体、能源浪费等问题。现代垃圾处理工艺的核心逻辑是先分选再利用—— 通过物理手段分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、不可燃无机物与可燃有机物,让每一类垃圾都找到 “合适的去向”:不可燃物用于工程回填,可回收金属重新利用,可燃物质转化为替代燃料,最终实现 “垃圾减量 + 资源回收” 双重目标。
整套工艺以 “破碎 - 筛分 - 分选 - 深加工” 为核心主线,通过专业化设备实现垃圾的精准处理,具体可分为四大关键环节:

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,包含塑料袋、纸箱、厨余、大块杂物等,形态不一、体积差异大,直接进入后续设备易造成堵塞。此时,双轴撕碎机成为预处理的 “第一道关卡”。
- 工作原理:采用双轴剪切式破碎技术,通过两个反向旋转的刀具对混合垃圾进行挤压、剪切,既能有效破除垃圾袋(解决 “破袋难” 问题),又能将大块垃圾(如塑料桶、旧家具碎片)破碎成均匀的小块物料(一般粒径控制在 10-30cm)。
- 核心作用:① 减少垃圾体积,提升后续设备的处理效率;② 打破垃圾包裹状态,让内部混合的不同成分充分暴露,为下一步筛分奠定基础。
经过双轴撕碎机预处理后,垃圾进入滚筒筛进行 “粗细分离”,核心任务是去除渣土、砂石、玻璃等不可燃无机物。
- 工作原理:滚筒筛通过倾斜设置的旋转圆筒实现筛分 —— 圆筒内壁设有筛网,垃圾随滚筒旋转过程中,粒径小于筛孔(通常为 5-10mm)的渣土、小石子等会落入 “筛下物” 收集区;而粒径较大的塑料、纸张、厨余(未完全破碎部分)等则留在 “筛上物” 中,进入下一环节。
- 资源去向:滚筒筛筛出的筛下物(主要为无机渣土),因性质稳定、无腐蚀性,可直接与后续风选环节产生的 “重物质”(如小石块、金属碎块外的高密度杂质)混合,用于工程回填(如道路路基填充)或绿化基土(改良土壤透气性),实现不可燃垃圾的资源化利用,减少填埋量。
筛上物(含塑料、纸张、少量金属、重杂质等)需进一步 “分质分选”,通过磁选机与风选机的配合,实现 “金属回收 + 轻重物质分离”。
- 工作逻辑:利用磁场吸附原理,当筛上物通过磁选机的磁场区域时,其中的铁磁性金属(如铁钉、易拉罐、废铁丝)会被磁场吸附,脱离垃圾流并被单独收集;非磁性物质则继续输送至风选机。
- 回收价值:分离出的金属可直接转运至废品回收站,经熔炼后重新制作金属制品,减少矿产资源开采,实现 “废金属 - 再生金属” 的循环利用。
- 工作原理:基于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,风选机通过风机产生定向气流 —— 密度小的轻质物质(如塑料膜、纸张、破碎后的厨余有机物)会被气流带起,进入 “可燃轻物质” 收集通道;而密度大的重物质(如未被磁选的非铁金属、大颗粒石子)则因重力作用落入 “重物质” 收集区。
- 资源分流:风选分离出的重物质与前文提到的滚筒筛筛下物汇合,共同用于工程回填或绿化基土;可燃轻物质则成为下一步 “替代燃料生产” 的核心原料。
电厂、水泥厂、造纸厂等工业企业对燃料的粒径、均匀度有严格要求,因此风选得到的可燃轻物质需经细破碎机进行二次破碎,完成 “原料 - 成品燃料” 的转化。
- 工艺要求:细破碎机通过高速旋转的刀具或冲击板,将可燃轻物质破碎至粒径 5-20mm 的均匀颗粒,确保燃料在燃烧时能充分放热,且不堵塞工业锅炉或焚烧设备。
- 最终产物:破碎后的可燃颗粒即为垃圾衍生替代燃料(RDF) ,其热值与煤炭相近(约 10-18MJ/kg),可直接替代部分煤炭用于电厂发电、水泥厂窑炉供热、造纸厂烘干等场景,既降低工业企业的化石燃料消耗,又减少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污染物(因预处理已去除渣土、金属等杂质,燃烧更充分)。
相比传统垃圾处理方式,“双轴撕碎 - 滚筒筛 - 磁选 - 风选 - 细破碎” 工艺为何能成为主流选择?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
- 环保性突出:① 减少填埋量:不可燃无机物、重物质用于回填,可燃物质转化为燃料,垃圾填埋量降低 60% 以上;② 降低污染:预处理去除渣土、金属,减少焚烧时的有害气体与灰渣产生,符合环保排放标准。
- 处理效率高:全流程采用自动化设备(输送机、撕碎机、筛分机等联动),单条生产线日处理能力可达 100-500 吨,适配不同规模城市的垃圾处理需求。
- 经济价值显著:① 回收金属创造收益;② 替代燃料可对外销售,为垃圾处理厂带来额外收入;③ 减少填埋场建设与运营成本,降低城市环保支出。
城市生活垃圾不是 “废物”,而是 “放错地方的资源”。本文解析的处理工艺,通过 “破碎 - 筛分 - 分选 - 深加工” 的科学流程,让每一类垃圾都实现了 “物尽其用”—— 渣土变回填土,金属变再生资源,可燃物质变替代燃料。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 “垃圾围城” 难题,更践行了 “循环经济” 理念。
未来,随着垃圾分选技术的进一步升级(如智能分拣机器人、近红外分选设备的应用),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将进一步提升,为建设 “无废城市”、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。